close

今天是台北市的教甄放榜日,

也就是說我們幾乎可以確定這些名字,

未來都有出現在身邊的機會。

 

但因為不知道這樣的相遇能維持多久,

想想就在今天把這個系列完成,

當做是一個結束和開始的交會點吧。

 

 

 

我沒有打算寫下一個故事其實, 

應該說,我也沒有能力寫下一則故事了。

 

對於16個之中的其他人,

我沒有那麼深刻的互動跟體認,

所以沒有辦法寫下他們的故事。

 

縱使我感念於石牌的清淵學長,

因為他開啟了我第一次的跨校交流經驗,

但我其實不知道他上些什麼課、為了什麼而離開。

 

縱使我佩服像志清的素如,

她不但認真而且製作的資優刊物內外兼具,

但我其實很不知道她怎麼看待資優教育,怎麼期待資優學生。

 

即便我很感謝仁愛的胡麗華老師,

在我離開這麼多年後,

還是記得在她退休的前夕,寄來一本她這一屆的畢業專刊,

但我其實沒有辦法寫出她把學生都看成自己責任的那一份認真。

 

即使我一直很喜歡的芝萱老師,

不管是私下接觸或是公開的討論,

我身邊沒有一個人不喜歡她的言談跟態度。

但我還是沒有辦法寫下她的故事。

 

我寫不出仁愛函穎老師的故事,因為我對她的印象,

只有我們都曾經打算在研習中放同一部影片。

我寫不出博愛勝誼學長的故事,雖然我知道他很有想法,

而且也很有創意的在帶學生。

 

我寫不出其他任何人的故事,

因為我真的不夠了解他們。

 

但重點是,

他們到底值不值得,

讓現在正在閱讀文章,且可能比我更認識他們的你們,

用一點點時間跟回憶,留下他們的名字,

以及屬於他們的隻字片語?

 

就算所謂的他們,

並不在這16分之一裡面也無妨。

 

 

因為記得這些人,

對我們來說何其重要。

 

 

今年在因緣際會之下,

參加了資優學會的年度研討會,

也才知道資優教育在台灣已經走了四十個年頭。

 

但站在他們繪製的四十年光陰河流的意象壁畫前,

並閱讀完厚厚的一本會議手冊後,

心情卻是喜悅和悲傷交織的複雜。

 

喜悅的是,有這麼多人一起在這個領域努力著;

但悲傷的是,看不到資優教師在這四十年留下了什麼。

 

 

第一次設班、修法、成立政府專責部門、設立地區資源中心,甚至資優白皮書的編撰,

都是他們心目中資優教育的大事情。

你可以聽到第一個將資優教育帶回國內的教授,

從資優教育在台灣設立的理念開始娓娓道來,

可以看到他們一個接著一個,

訴說著四十年來在推動中的喜、悲、怒、願。

他們累積了國內外經驗、累積了學識及地位、累積了徒子徒孫,

然後開心的說:「我們一起都在為資優教育努力著。」

 

 

但這四十年來,

老師們到哪裡去了? 

我沒辦法知道這些年來,

資優老師到底做了些什麼、對了些什麼、錯了些什麼、改變了些什麼?

 

四十年前的老師如果看著現在的我們,

又會說些什麼呢?

 

 

我們離學生最近,

站在教育通往學生的最後一哩路上,

我們最了解每一個教育的改變,對學生帶來怎樣的衝擊跟疑惑;

我們最知道,在嘗試將國外經驗、新的觀念帶進台灣教育圈時,

該怎麼做才能讓衝擊力道減到最小,且找出屬於我們的一條道路;

我們的專業就是面對學生、工作就是和學生互動,

也因此我們才應該是最懂學生的一群人。

 

 

但我們的聲音呢?

 

 

 

因為我們的聲音一直很微弱,一直都很分散,

所以那些人都只好用他們的理解、他們的方式來「指導」我們。

 

我們其實是最應該說話的人,

如果我們不說話,

你會看到任何教育政策的推行,

任何白皮書備忘錄教育展望,外加這次的研討會會議手冊,

這些種種的教育願景中,一條條即將實施的要點裡,

提到教師的就總是那一段文字,標頭是:

「需加強教師在XX領域上的專業能力」

 

 

忙碌跟雜務其實都不是理由,

正如同我們期待資優生在自我實現之外,

要一併帶著改變世界的熱情一樣。

我們亦有同樣的責任,

在這些學生們還沒有長大到能為自己說話之前,

在這些學生也因為教育的變遷有所懷疑跟徬徨的時候,

要想辦法去傾聽他們的聲音,

然後想辦法帶著他們一起,給予這個世界真實、謙卑而堅定的反饋。

 

老師並不是只能、或只需要將上面所交代的事項完成、轉達,

就算是完成了「教育」的工作。

因為我們都知道,任何教育政策的實施,

由需求、動機所帶來由下而上的力量,

絕對比由上而下的指揮要來的強大,而且更能夠成功。

 

 

四十年後的現在,

我們覺得很多政策是在不尊重老師的心態下實施。

但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現在他們不理解我們,也許是他們的問題;

但如果十年後二十年後我們仍然不被理解,

難道我們沒有半點責任?

 

 

四十年後的現在,

我們認為自己的辛苦沒人看見,

但重點是,

我們到底由下而上匯集了什麼、傳遞了什麼給那些人了解?

我們擁有最強大的後盾,也就是我們的學生,

那麼我們到底有沒有認真的帶著他們跟我們一起轉過身來,

對著上面、告訴那些人,我們要的是什麼? 

 

 

資優教育不會只是資優老師,抱著資優教材,在教資優學生如此簡單,

我們也是資優人,跟其他不同位置的資優人,在一起做資優事。

 

那麼為什麼我們不出聲?

 

 

給學生接觸世界的機會及能力,

是我們的責任。

帶著學生一起對世界回應,

是我們的責任。

但在他們的面前,

用自己的身影建立起一道需要跨越的高牆,

也是我們的責任之一。

 

 

所以寫這三篇文章,

不是為了要罵那些人。

如果你不巧看到了第一篇文章,

是你的朋友所分享,

而他帶著抱怨跟怨懟說:「都是那些人害的。」

 

那麼請記得告訴他,

我花這麼多時間寫這些,不是為了要抱怨,

不是為了要出一口氣,

而是要想辦法傳遞一個正向的意念跟力量。

 

我們要想辦法,

讓我們這些多元而獨立的個體,

在信念、意志以及行動上,都成為一個群體。

 

請盡量走出自己的學校,開始和鄰居打招呼、交談。

離開舒適的角落固然是種冒險,

但我們應該要嘗試多看看彼此的樣貌,

在不斷的交織激盪之下,

我們才可能匯集激盪出新的思維跟共識。

因為新的教育觀點一定不會是來自單純教材的交流和融合,

而是多元的人產生多元的激盪,以滿足多元的學生。

 

但請不用急著劃大圈圈,

力量的凝聚需要時間,太急的擴充只會帶來泡沫般的瞬間美麗,

但教育本來就不是急得來的工作,

哪一天如果有緣,我們會在某個圈圈與圈圈的交流中相見。

 

而在離開座位之前,

請跟我們一起記得,

像蔡淑英老師一直到退休前,

仍然在修改她多年來的「排石子遊戲」教材,

還說道:「我覺得現在這個版本應該勉強算是滿意了。」

那種對於學生探索數學時應該要有驚喜和樂趣的堅持,還有永不停歇的進取心。

 

請跟我一起記得,

有一些的我們,

並不認為資優教育一定要跟普通教育對話連接,

跨過教材和書籍直接跟世界對話和接軌,是某些我們的信念。

 

 

請跟我們一起記得,

有一些我們,

無論做了留下或離開的決定,

但始終都沒有忘記當初選擇教育的初衷。

 

 

有太多的故事發生在我們四周,

四十年前的故事我們無法回顧。

但如果我們一起,

可能可以為以後的四十年,寫下更多故事。

 

可以的話,

請嘗試寫下你身邊的這些名字、這些故事,

你可以寫在自己的部落格、FB上,

如果可以的話,請留言在這篇文章底下,

用簡單的話語,記錄下他們的名字或曾說過的話、做過的事。

讓我們一起記得,

這些離開的人曾經抱著什麼期待,曾經用什麼信念面對學生。

 

可以的話,請寫些什麼留些什麼吧。

請跟著我們一起祝福離開的16個人,

歡迎即將到來的16個人。

 

然後我們一起告訴新來的這些人,

這是一個有著怎樣信念的環境跟群體,

離開的人有怎樣的不捨,

而留下的人有怎樣的堅持。

 

 

不要只告訴他們,

這環境有多險惡、那些人不愛我們,

因為我們還沒有放棄,下任何結論都還太早。

要告訴他們,

我們會記得我們所有人,

所以請放心跟著我們一起,在這個世界留下痕跡。

 

 

 

 

 

我們是老師,生來就是要改變世界。

 

重點是我們自己必須先相信,

學生才會相信世界能夠被改變。

 

 

我們是一群資優人,在一起做資優事。

 

 

 

這篇是一個祝福的結尾,但也是歡迎的開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birdy09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